时间就是生命!直升机紧急医疗救援建设还缺什么?
2020-06-18 09:36 中国航空新闻网 看航空
6月13日,G15沈海高速温岭大溪段发生槽罐车爆炸事故,导致人员伤亡。14日下午,有数位伤员被转运至浙大二院滨江院区进行抢救,其中几名伤员被直升机紧急转运至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之后再次转入杭州浙大二院。
捷德航空、德盛通航等通航公司负责执行此次医疗转运任务
此次爆炸事故令人们再次聚焦直升机紧急医疗救援:此次事故中,经由直升机转运的伤员,比救护车运送的伤员快两个多小时到达医院。
起步数年,仍待发展
2003年
“非典”疫情之后,我国第一次提出“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体系,这被视为是我国更加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并大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起点。
2007年
我国颁布了《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这标志着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
2008年
汶川地震发生后,航空紧急医疗救援愈加受到重视--在汶川、北川灾区交通受阻的情况下,解放军和民航系统调集了100多架直升机,举全国之力在转运伤员、运输物资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迄今为止,我国距离建立完善的航空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体系,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我国可用于医疗救援的直升机依然以军用和进口直升机为主,专业救护直升机数量较少;而且大多数医疗救援直升机的机型为轻型或中型,可搭载的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数量较少;不仅如此,机载医疗设备均缺乏重症监护功能,救援设备不足。
此外,由于我国地理地貌复杂,幅员辽阔,对随机的医疗救援人员要求更高,而目前飞行员以及机务人员,随机医生、护士等人员都十分紧缺。
2008年5月18日下午4时的广汉机场,北川县禹里羌族乡中心卫生院抢救地震中遇险群众的护士正在与亲人通话。
航空医疗转运的一般流程
患者的病情是能否应用航空紧急医疗救援的先决条件。一般来说,直升机紧急医疗救援涵盖普外科、心血管科、胸外科、骨科、烧伤、呼吸科、神经外科等7大类伤情。 例如:车祸造成的严重创伤、休克和急性心梗、脑出血、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肺栓塞、主动脉夹层、急性中毒等需要快速救援的急危重症患者,均可以呼叫直升机救援。
突发性安全事件所造成的烧伤、创伤等伤病尤其适合使用直升机进行紧急救援
一般情况下,当伤者在向医院进行求救后,医院负责转运病人的病情评估专家组会联合航空公司的飞行运控中心,一起对病人的情况进行评估,看是否符合转运条件,飞机是否具备飞行条件等……最后还需要与组织实施病人转出(入)及起降点的警戒部门进行协商。等各方条件具备、各部门就位后,才能实施飞行。
偶有应用,却依然滞后
虽然此次温岭爆炸事件中直升机紧急医疗救援(主要是医疗转运)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作为突发事件多发的国家,我国直升机紧急医疗救援应用案例依然较少。这其中的原因包括--
救援力量分散,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
我国目前关于航空紧急医疗救援的法律依然有很多空白,各部门规章、规定不明确,救援力量分散,没有航空紧急医疗救援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重要的是,缺乏永久的综合性指挥部门。
这导致当大型公共事件突发时,只能依靠临时成立的指挥机构负责协调,航空力量也是临时组建,最大程度的救援只能是医疗转运,基于机载医疗器械的现场急救和医学看护等任务则无法达成。
费用昂贵的“富人”救援系统
直升机紧急医疗救援成本高企,一般是4万-7万元/小时 费用由直升机所属公司收取,医院仅收取机上抢救等相关费用。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航空紧急医疗救援费用一般经由保险公司来支付。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直升机医疗救援的花费都算高昂,需要各方共同推动增长。(图为美国近年来不断增长直升机急救的花费与消费者数量)
虽然现在有很多保险公司推出了关于直升机紧急医疗救援的保险项目,但保费太高,商业保险并未将这项业务纳入现行的保险险种中,也无明确的支付标准。截止目前,各个保险公司对直升机紧急医疗救援保险的应用和推广都不够。
城市、医院环境限制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外,直升机落地场所与条件更是至关重要的。一般要求直升机的起降场地尺寸不小于2×1.5倍旋翼直径,坡度不能超过7°,沿盛行风向能确定清晰的进场线,着陆点中心15°范围内不应有障碍物。
只有当医院和施救对象所处的环境都满足这些条件才可以顺利完成直升机紧急医疗救援。但对于医院来说,在周边近距离的停放直升机可不是件容易事,而城市交通环境更复杂,当发生需要紧急救援的情况时,可供降落的场地就更少了。
直升机从温岭第一人民医院将重伤员转送至杭州浙大二院。
此外,根据目前国际通行的航空紧急医疗救援标准,要求救援飞机/直升机必须能够实现从救护地飞行30分钟内到达发达城市,或者从救护地飞行45分钟内到达欠发达城市。如果要达到这一目标,我国至少要配备1200多架直升机用于紧急医疗救援,而我国目前保有的直升机数量距离这一数量还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铺开直升机紧急医疗救援业务、提升紧急医疗救援效率是一项需要各部门密切合作的体系性建设,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医疗救援直升机能够第一时间飞得起来、飞进医院;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商业保险公司、个人等密切合作,建立一个个人能够负担的费用支付体系。毕竟在重大突发安全事件面前,生命重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