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颜鸣皋诞辰100周年:百年鸣皋 国士无双
中国航空报讯:在中国材料科学的天空中,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以卓越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将自己的一生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享誉内外,声闻于天。他--就是我国材料科学的先驱,著名材料科学家、金属物理学家、中国航空钛合金创始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颜鸣皋。
树立科学救国理想
1926年夏,在军阀混战的硝烟中,6岁的颜鸣皋被送到了父母的故乡浙江慈城。在慈城孔庙里完成了自己的启蒙教育,而后,他又辗转颠簸, 先后在武汉、北京、重庆度过了自己的学生时代。为了求学,他成为女子私立学校唯一的男生,因为成绩优秀, 小学五年级没读完就被博文中学提前录取;为了求学,14岁的他告别父母, 独自一人北上,住在北京放满棺材的宁波会馆,北京汇文中学、通州潞河中学、武汉博文中学,都先后留下了他瘦小而坚毅的背影;为了求学,他又只身来到重庆,住在阴冷的竹棚, 一边躲避日军发动惨绝人寰的重庆大轰炸,一边贪婪地学习科学知识。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年轻的颜鸣皋并没有选择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而是选择了科学救国、工业救国。这条道路同样艰难,也同样伟大。1942年7月,颜鸣皋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怀着一颗火热的心进入中央工业实验所,正是在这里, 他先后开展了万能试验机的设计制造, 并进而对楠竹进行了系列的力学试验, 从此踏上了材料应用研究的道路。
1945年,颜鸣皋被公派赴美实习精密机械制造,先后在美国普惠公司和切斯铜合金加工厂做实习工程师,他利用业余时间旁听,仅用3年时间,就获得了美国耶鲁大学冶金科学硕士与工学博士学位,在这期间, 他首次提出了金属织构理论,受到了世界冶金届的高度关注。耶鲁大学博士毕业后,颜鸣皋受聘于纽约大学工学院任副研究员,负责钛合金实验室的筹建工作。钛合金是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结构金属, 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钛合金性能及工业化生产的研究,使得颜鸣皋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研究钛合金的中国学者。
1957年11月,航空621所领导与第十九实验室科研人员合影。
尽管身在异国他乡,但颜鸣皋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每天都用收音机收听来自祖国的声音。同时, 他还与留美进步同学发起成立了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团结留学生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而努力。
排除万难回到祖国怀抱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从收音机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后, 颜鸣皋当即决定回国参加建设。但美国岂肯轻易就放走这样成果丰硕而又潜力无限的战略科学家,就在启程回国前,他被以“非法留居”的罪名关押审讯,并被强行退掉回国的船票。中国著名材料科学家谢锡善在接受采访时说:“当时在西海岸,美国人是扣了‘导弹之父’钱学森,但是在东海岸实际上是扣了颜先生,因为他是搞钛合金的。”
2009年7月14日,颜鸣皋被国务院侨务办、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授予“侨界十杰”荣誉称号。
为了留住颜鸣皋,提审官许诺, 只要颜鸣皋愿意留下了,可以加大对他的科研投入,提供优越的生活待遇, 并帮助把他的家眷都接过来。威逼利诱,撼不动归国心,颜鸣皋没有屈服, 他以绝食进行抗争,经过学校和友人的帮助,最终才得以走出牢房。
后来在祖国的帮助下,颜鸣皋终于登上回国的轮船。那一刻,他在心中默默地欢呼:“伟大的新中国,您的儿子终于回来了!”
归国后,颜鸣皋受聘于华北大学工学院,任冶金工程学系教授,为国家培养冶金人才。尽管当时他的工资只有在美国时的三十分之一,但他却毫不在意。在这期间,他与数百名科学家一起,编制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56~1967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并受到了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倡议的开展钛合金研究也被列入了规划,为我国钛合金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