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韩式“攒机”——三代机的上限 四代机的下限
2020-07-11 16:59 中国航空新闻网 看航空
本周航空周刊、简氏、Flightglobal等航空媒体都头条报道了韩国航空航天工业公司(KAI)在官方月刊《Fly Together》上发布的新动态:原型机KF-X已经在KAI位于韩国泗川市的工厂开始了机体装配。于外界观者而言,这是韩国KF-X项目发展上尤为关键的第一步。
回望韩国酝酿“四代机”KF-X的2005年前后,国际上有不少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四代机”方案。但今日看来,韩国KAI是其中鲜有的、从纸面PPT一路落实项目、直至进入真机组装阶段的实践者。
从上个月GE航空向KAI交付了F414-GE-400K发动机,到这张KF-X已现雏形的照片,外界已经停止了关于KF-X是否真实存在的讨论。而KAI所宣城的、将在明年4月推出首架原型机的目标,看来也不是空谈。
此外,韩国国防发展局(AOD)对KF-X项目的底气与自信,还源于研制T-50 “金鹰”高级教练机(兼轻型战斗机)的经验,尤其是T-50系列近年来已在东南亚国家取得了不错的出口成绩,有了一定意义上的商业经验。那么,沿着T-50的发展道路,KF-X会有怎样的未来?
“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透过T-50这款韩国的“明星机型”管窥韩国航空业在发展上的一些模式、特点与内在逻辑。
简单来说,韩国人在T-50的发展上颇有今日民用客机制造业的特点--采用“主制造商-供应商”的模式。T-50的主制造商是KAI,研发上有洛马的方案技术支持,飞机“几大件”的供应商名单上,除了三星、LIG、韩华等本土企业广泛参与外,GE、泰雷兹、霍尼韦尔、埃尔塔等行业巨头都以各种方式参与:或零部件供应、或技术转让、或合作开发。
这样的模式依然延续在KF-X项目上。虽然美国方面曾表态限制洛马与KAI的合作,但目前围绕KF-X组成的“联合体”依旧“牌面”不小:为了立足本土,培育和促进韩国航空产业,项目中包含韩国的16所大学、11个研究机构和85家公司。国际上的分系统供应商包括GE、柯林斯、UTC、埃尔比特、哈里斯、马丁·贝克等。机载武器方面更是兼容并包,既有欧洲MBDA的“流星”、IRIS-T空空导弹,也有纯美国血统的JDAM、GBU系列对地精确制导弹药。
芬兰陆军引进的韩国K-9自行榴弹炮,其身上有着不少德国血统
这套模式不只成功应用在了韩国航空工业上,在其K-9自行榴弹炮、K-2主战坦克、轻型护卫舰等地面海上装备的发展(出口)上都一样存在。因此,外界对韩国军工业的评论不乏 “攒机”、“来料加工”、“何有自主一说?”这样的质疑。
韩式“攒机”做对了什么?
由于军事技术引进未受到制裁,行业大厂们对韩国都敞开了大门。不但造就了T-50,这些厂商还允许韩国向第三国出口,进而打通了韩国军火的外销途径。这些来自西方大厂的招牌技术既成就了T-50的高配置,同时也是在对外出口产品的一种“背书”。
这样的韩式“攒机”也就谈不上了能有什么大韩民族的“个性”,都是标准的“与西方接轨”。牺牲个性的好处是,对于很多海外用户来说,从武器标准到训练使用、维护习惯等等方面,韩式产品与西方(北约)装备没什么不一样,容易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