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文章:无人机革命对军事研发带来启示
【俄罗斯《消息报》网站10月5日文章】题:错失的挑战——为何世界错过了无人机战争(作者 无人机综合研发中心总设计师德米特里·库贾京)
当前战场正经历重大技术飞跃,人们热议的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FPV)、人工智能、“智能”雷区等,都只是技术突破的表象。真正值得探究的是:这种突破的本质是什么?为何此前没有类似的技术,如今却突然涌现?为何在特别军事行动前没有任何专业军事科研机构、军工企业研发FPV攻击型无人机?
2018年的英国伦敦盖特威克机场事件印证了FPV作为新型武器的潜力。当时一伙破坏者操控无人机在这座伦敦郊区民用机场的跑道上空飞行,致使机场陷于瘫痪。英国警方、军队等所有安全部门均束手无策,直到破坏者主动停飞无人机,机场才恢复运营。此事清晰地表明,FPV将从根本上改变全球冲突的格局。
事实上,“无人机革命”是自下而上爆发,而非自上而下推动,主要原因涉及思维定式、资金因素、国际合作特性等方面。
首先,FPV的民间身份是其进入大雅之堂的最大障碍。长期以来,军方视其为“业余发烧友”“书呆子”的小众技术。这种刻板印象很难打破。很多技术爱好者曾试图让军方认识到这种技术的价值,但他们根本无法突破官僚壁垒。军方认为,民用技术不如军用技术。但现实往往相反,部分民用通信设备的抗干扰能力极强。因为民用通信长期在“嘈杂”的频段发展,且受到功率限制,开发者不得不研发更精巧、更耐用的技术产品。
其二,专业军事科研机构更倾向于能获得巨额预算的项目。这类项目资金充足,因此会成为优先选项。而FPV技术无需巨额投入,带不来庞大的预算,大型军工科研机构便缺乏动力,大企业也难以按传统模式实现盈利。事实上,这种新技术的研发全靠“发烧”工程师们的自发推动。
其三,FPV作战系统是一种深度国际合作的产品,很少有国家能完全自主生产。尽管外界认为其“简单廉价”,但一架FPV的生产需要有全球供应链的支持,其技术复杂程度不亚于核能、航天产品。一架FPV可能含有4个以上带独立处理器的计算单元,工厂需要从全球采购部分元器件。更重要的是,FPV无人机依赖的开源软件是全球成千上万程序员共同劳动的成果。
与核能、航天领域不同,像FPV这类新技术没有相对应的院系和博士专业。这导致新型技术人才和工程师团队稀缺,许多团队因难以维持而解散。
上述因素当中,资金问题最为关键。由于无法快速实现盈利,这让军工巨头们看不到FPV技术的战略价值。大型军事科研机构和企业长期以来对此类新技术视而不见,而这些新技术正在一步步地挖它们的“墙脚”。
当前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军事研发模式。第一种是传统的官僚主导模式,需要招标、立项、审批预算、长期测试。第二种是战场效果主导的自发模式,资金投入小,由工程师、士兵、民间支持者自发出资,能快速见效。
军事发展史早已告诉我们,新型技术从不会在传统体系中诞生:航空兵并非诞生于骑兵学校,火药和火器也不是弓弩工匠发明的。新技术总会打破并超越原有的结构体系。